凌晨五点钟,笔架村村委隔壁一户人家的灯亮了,像黑幕里的一盏橘光,女主人赵兴菊麻利的换好工作服带好手套,踏上了“上班”的路程。路上,她在心中暗暗为自己鼓劲“今天一定要挣到140元!”当她来到现场,已经有几位村民忙碌了起来,其后,陆陆续续的来了七八个同村人。他们忙着从菌棒堆上将一个个香菇菌棒装上车并码放好。
“虽然男人们出了门务工,但是我们留在村上的女人们也要靠自己的双手来提高家里的生活质量”村民汤仁彩说道。2公斤一个菌棒层层叠叠,十几万根菌棒在这里静静地等着3个月后的“异地安置”,开出朵朵清新脱俗的“香菇伞”。彼时,它们便成为贫困户脱贫道路上的“幸运伞”。
笔架村位于秦巴山深处,地处笔架山、鳌头山、香龙山之间,平均海拔500米,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人均耕地一亩半,祖祖辈辈以水稻种植、劳务输出为生,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没有固定产业,以水稻种植挣钱,收入难以提高呀”生活在笔架村一辈子的老人张守伍这样说道。为了让村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经过村四支队伍的实地调研,集体讨论和认可,香菇适宜当地种植,劳动力投入不大,男女老少都可参与,且市场相对稳定,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道路。但是 没经验、没技术、缺销路,让村民犯了难。
正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扶贫拴住众乡亲,劳动使用机械化,热火朝天干活人!”近日,在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帮扶工作队的努力下,成功牵线蒲城跃康菌业有限公司与笔架村合作培植香菇10万棒,采取党支部+3(企业、合作社、农户)+X(香菇产业)”合作模式,前期菌袋制作、中间技术指导、后期销售,企业全程负责,实现香菇产业标准化、科学化、规模化管理。同时,为了更好的提升村民致富的内动力,公司将菌棒生产制作放在村上完成,从原料采购、菌棒材料比例配置到制作成品菌棒、点菌、养菌等全程都由技术员指导,村民参与完成。对于没有参与过制作菌袋的笔架村民而言,这样的一系列的流程虽然导致效率降低了,但是,村民却能逐步掌握这门技术,由“门外汉”变成“技术工”,公司也真正的做到了“授人以渔”。“每天既能拿140元,还能学一门技术,这活路美得很”村民唐春久一边操作机器制作菌棒,一边笑着说。
据悉,笔架村在制作香菇菌袋短短一个月时间,已带动当地群众劳务收入近4万元,购买当地木棒、木屑等原材料20余万元。下一步,笔架村计划将以村集体合作社牵头制作菌袋鼓励农户种植,分工分业形成产业联动,以现有香菇种植基地为中心辐射到个户,并辐射各村乃至全镇,推动香菇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形成“千家万户”种植模式。同时,也以此产业吸引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回乡劳作。真正的用事实证明,“家乡就是好地方,打工何须去远方。”(闫泽华 张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