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机器就是神速,咱们几天才能收完麦子,它几分钟就搞定了!”贫困户李增增激动地说。正值农忙季节,在蒲白矿业公司精准扶贫的三李村,该公司出资购置的收割机、播种机“大展拳脚”,效率高、收费低的超级福利,大大消除了村民们往年收割耕种的劳苦和经济负担,村民们纷纷点赞。
自2017年以来,蒲白矿业公司向结对帮扶渭南市临渭区西李村送理念、送资金、送技术,截止去年年底实质脱贫7户,交出了一份亮丽成绩单。两年多时间累计投入68.5万元,今年在现有扶贫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向规模化、效益化和品牌化不断探索尝试,确保产业走得稳、走得远。
扶贫要扶“智”,让好项目落地生根
位于渭南市临渭区西塬上的西李村,农户237户,1082人,耕地820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耕地年收入人均不到2000元,其中贫困户有16户40人,大多由于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天灾人祸、老无所依等原因致贫。想要脱贫,成败在精准扶贫,选好项目是关键一步。经过该公司驻村干部充分调研,发现西李村地势高,日照时间长,灌溉方便,适合种植油菜,油菜压榨后的油渣可以耕地施肥,且附近已有两个榨油坊因规模小经营不善已关闭,村民吃油成了问题。通过与扶贫村镇干部交流协商,由蒲白矿业公司出资9.26万元,建设130平方的榨油作坊,并利用闲置土地,种植油葵120亩,预计年产新鲜菜籽油、油葵油、花生油8万公斤,年利润近30万元,今年4月榨油作坊已投产运营。
继榨油作坊后,由矿业公司出资50万,村集体公司出资16.8万共同组建成立农机合作社,购买2台收割机、2台拖拉机和2台微耕机,由合作社将把生产利润按股金形式分配给16户贫困户,助其发展特色家庭养殖和种植业,剩余盈利资金用于投资其它扶贫项目,10天时间收割100亩,产生直接利润4万余元。
扶贫要扶“制”,多措并举拓宽产业路
“一个布鞋坊,几个月就挣了3100元,我们脱贫有了底气!”该公司帮助残疾人王亚锐成立手工布鞋合作社,并鼓励村子剩余劳动力参与进来。
目前,该公司产业扶贫资金发展了“忆乡愁”手工布鞋合作社、果蔬大棚、榨油作坊、血麦和农机合作社等扶贫产业。通过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渭南乐农生态公司,在探索发展中找准市场定位,重点培育全产业链项目,并利用新兴媒体宣传推广产品绿色有机“名片”,着力建塑“渭南乐农”有机健康品牌,贫困户也通过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的形式享受到了产业扶贫带来的红利。
扶贫产业要有生命力,需做深做实产业链。为了让三李村的农特产品能够走出西塬,该公司注重品牌效应,紧跟市场动向,多措并举拓宽销售渠道。通过签订合同以直供或预售形式,不断争取周边临县市场份额;今年5月,该公司在蒲白宾馆大厅开设扶贫农特产品直销专柜,助力扶贫产业创收;同时,该公司计划建设扶贫电商工作室,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运行,通过淘宝小店、微店等互联网平台,拓宽菜油、手工布鞋、桃木工艺等农副产品和非遗手工艺品销售渠道。截止2018年底投资18.5万元,产生效益58100元,人均年收入达4834元。
扶贫要扶“志”,从思想和技术上拔掉“穷根”
“等不是办法,干才是关键。”在西李村榨油作坊外墙几个大字特别醒目,现如今,“你来扶贫”变“我要脱贫”的思想在扶贫村已然形成共识。
对口帮扶,不仅要形成产业,还要培养一支有“真本事”的队伍。该公司为村里建成扶贫技能培训室,先后邀请西北农林大学、渭南农机局、蒲城龙阳大棚、渭南技师学院的专家教授,在村里举办中药材种植、农机技术、大棚瓜果种植、草编工艺、花椒种植等培训21期,参训村民600余人次,村民反响强烈,学技术干实业的“种子”在三李村悄然发芽。
两年间,扶贫村已涌现出了大棚种植能手李转亮、残疾人王亚锐“忆乡愁”手工布鞋致富带头人、奶山羊致富标兵李进龙等一系列先进典型,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热情日益高涨。
如今,该公司扶贫产业坚持既有“准星”,更有耐心的理念,不一味贪多求大,对选准的产业,拿出韧劲一张蓝图绘到底,让产业“立得住”“壮起来”,让产业将贫困户聚拢起来,用心营造脱贫致富良性生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薛婧晴 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