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按照中、省统一部署,陕煤陆续向全省20余个贫困村选派扶贫干部,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展开,其中就包括张东栋、张南楠两兄弟。一年多来,他们扎根乡土、身体力行,正在改变着汉阴县汉阳镇南部山区两个村庄的命运。
2018年10月,张南楠作为黄陵矿业第三批扶贫干部前往汉阴县笔架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2019年5月7日,张南楠的哥哥,蒲洁能化公司的张东栋也随着弟弟的脚步,成为了汉阴县汉阳镇磨坝村的扶贫干部。
在秦巴山深处,弟兄俩携手扶贫的故事逐渐的流传开来。
那里,是我们第二个家
从闹市到边远山村,心理上的落差,在扶贫最初的阶段尤为明显。“之前在镇上工作,每天下班都能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不是现在这样直接住到村里,保持随时待命状态。”张南楠说。
秦巴山区深处植被茂盛,天气多雨,刚刚住进宿舍,张南楠就觉得很潮湿,“休假五天,回来鞋里长毛了”,而更让他心有余悸的是,一天他在收拾房子的时候,看到墙洞里有东西在动,以为是只壁虎,结果拽出一条一尺多长的蛇。
“虫子、蛇,还有一些没见过的小动物,经常可以在宿舍周围见到,这里就跟动物园一样”。张南楠笑呵呵地说道。
山村的生活安静而充实,平日里,张南楠每天忙着入户走访,跟村民“打广子”,宣贯扶贫政策、了解情况,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微信交流成为他们仅有的放松时间。“一有空我就跟我哥聊天,让他心里有个底”。
有了弟弟的前车之鉴,张东栋到村时就淡定了很多,但也没少闹笑话。刚来的时候开车跟着村民一块进村,由于路不熟,语言不通,手机又没信号,跟丢了!“基本的语言都不通,怎么开展工作?由于这个原因,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尽快融入村子的决心。”张东栋坚定的说道。
度过了适应期,兄弟俩很快成了地道的“村民”。张南楠从当地买来了一辆二手汽车,成天在山村里穿梭。张东栋也经常借李大爷家的摩托车,到包联户家走访,每天打开手机,微信步数最少的一次都在2万步以上。
“刚开始,我们都想抽空回家。现在我们是回到家就想着村里,下雨农作物受没受影响?天冷了张奶奶家的炉子热乎着没?一个地方待久了,就有感情了,我们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张南楠说。
产业丰收欣欣向荣
初冬时节,笔架村一排排温室大棚里人头攒动,山坡上一片片茶园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预示着来年的产业丰收,预示着大山深处村民们的希望,也预示着脱贫致富不再是梦想。
大棚内是十万袋香菇,目前已实现销售收入20万元;而700亩茶园销售收入已达135万元。
“我们又培育了6亩150万株紫阳1号茶苗,明年就可以投入市场。”张南楠介绍说。
在做大产业的同时,张南楠成功引入了蒲城跃康菌业有限公司、陕西鹏翔公司作为香菇、茶叶产业共建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和“订单农业”的经营模式,由公司为村子提供优质的菌袋和茶苗,并提供技术指导,采取企业保价收购和黄陵矿业消费扶贫的方式“消化”基地所生产的产品。
10万袋香菇,20万株茶苗,千亩茶园,一个个产业,增加了脱贫的劲头,提升了致富的奔头。目前,笔架村累计收入已达700万元,盈利70余万元,其中黄陵矿业直接投入244万元,消费扶贫产品达到390万元。集体经济收益分红做到了全村覆盖,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0.8%,低于国家规定的3%标准。
预计到2020年末,笔架村全村将实现人均香菇1000棒、拥有1000亩茶园、村年收入达1000万的“三个一”目标,距离新农村目标更近了。
如今,张南楠正在考虑着笔架村脱贫之后的后续帮扶,比如如何推动黄陵矿业为笔架村制定的“三做一打造”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如何落实好“一体两翼多元辅助”的产业规划,将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如何打造好、使用好笔架村的产业品牌,在加大消费扶贫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
因地制宜持续“造血”
磨坝村位于汉阴县西南方向,与紫阳县、汉中市镇巴县接壤,全村313户,1010人,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及外出务工。
“村中产业种类多但规模小,农户因多年收益低,导致参与扶贫产业的热情不足,影响脱贫退出。”张东栋进村摸底到的情况,不太乐观。
面对现状,张东栋着实费了不少心思。“为了寻找合适的产业,我们驻村工作队跑遍了县域范围内十几家农产品加工厂以及种养殖基地,最后经过驻村工作队、党员和村民代表集体商议,并报公司审议后,确定发展大米加工这项‘造血’产业”。做大米加工厂,每年可以增收三万元,村民不用跑远路,在自家门口就能实现农产品加工,自给自足的同时还能外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做出特色,是张东栋努力的方向。“我们主要在两个方面筹谋:充分利用大山资源发展养蜂这项‘甜蜜’产业,另一个是在种植、养殖产业之间寻找平衡点,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循环产业链”。
贫困户李井民,以前一直以种植芍药为生。“之前种了10亩芍药,品种一般,赚不了钱。种多了,也未必卖得出去”。
李井民的担心很快成了过去。“现在跟着合作社干,不仅价格高,还包收。”李井民说,他今年种植的面积已经扩大到了80亩。
据统计,目前磨坝村产业总面积已达1000余亩,所有贫困户都参与其中。
同一份责任同一个梦想
“我哥那大米加工做的好,我想在笔架村也尝试一下这个项目。”张南楠说。
“南楠那里的香菇和茶叶已经形成规模,磨坝村也要尝试引进。”张东栋说道。在脱贫攻坚的舞台上,兄弟俩人,一开始就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当张东栋了解到弟弟在推进香菇项目后,也一直注意着项目的进展,张南楠没有任何保留地把整个项目的推进经验和盘托出。
张南楠也同样关注哥哥的帮扶思路,思考着大米、养蜂、榨油等项目在笔架村落地的可行性。
学习切磋,不仅在兄弟之间,也在一起参与扶贫的兄弟姐妹和朴实真诚的村民之间。
“确实,我们是同出一门的亲兄弟,但在全国、全省的贫困村,所有的驻村人、村干部和村民也都是兄弟姐妹,大家都肩负着同一份责任,在为同一个‘脱贫致富’目标共同努力”。南楠和东栋两兄弟齐声说道。(史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