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经营管理 > 社会责任
黄陵矿业双龙煤业:绿色矿山“养成”记
发布时间:2020-06-01     作者:范哲   点击量:6867   分享到:

伴着春天的脚步,走进黄陵矿业双龙煤业,目光所及绿意萌动,生机勃发。一片青山绿水中,一座现代化矿山正在生动描绘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蓝图。

生态治理  “火焰山”上有“农场”

在该矿南侧靠近山脚的一处山坡上,一片繁忙景象交织,山坡上挺立着石榴树、樱桃树,生态蔬菜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西红柿、生菜不禁给人一种置身农场的错觉。可是,谁能想到,今天的“绿农场”其实是昔日一座由废弃矸石堆积成的“火焰山”。

矸石山生态治理是该矿土地复垦项目的创造性尝试。因该矿是上世纪90 年代初由煤炭部批准建设的扶贫小井,产能低、体量小、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在长期开采过程中,伴随原煤产出的废弃矸石排放在矿井南侧的山脚下,久而久之就堆出了一座矸石山,为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近年来,该矿将绿色矿山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向,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化为了生动的现实。

2019年,该矿全面开展矸石山治理修复工作,将矸石山的废弃土地列入到土地复垦计划中的试点项目中,邀请专家实地考察,充分了解掌握地理位置、环境湿度等关键因素,将生态治理与二次利用同步谋划,总体推进,形成了修建生态蔬菜大棚的最终方案,通过采取“自下而上、分层碾压、黄土覆盖”的排矸覆土方式,两座种满西红柿、油麦菜、芹菜的生态蔬菜大棚落地建成。

近日,占地约1.5亩的西红柿开始陆续挂红,日产量达到200公斤,总量可达到6000公斤。”昔日困扰企业发展的“黑山”摇身一变成了“绿山”,成了该矿绿色发展的生动诠释。

变废为“肥” 废水循环变“活”水

走进该矿污水处理站内,一股清澈透亮的水流正从排水口喷涌而出,再次被循环利用。

2016年10月,该矿顺利完成技术改造,在生产能力全面提升,规模扩大的同时,该矿长远考虑,超前布局,先后投入1300余万元,规划新建矿井污水处理站,集中净化矿区生产废水,污水处理站采用混凝沉淀工艺进行污水净化,进一步有效提高PAC等药剂利用率,促进废水混凝效果,对废水中的煤泥进行带式压滤机压泥后集中处理,日均处理水量约1500立方米,做到全面达标排放,处理过后的的废水充分用于工业厂区绿化、喷雾降尘、洒水除尘等,真正实现了循环利用。

对于该矿的生活污水,该矿已经投资扩建生活污水处理站一座,按照国家标准对污水中氨氮及磷的排放要求,在原有方案上进行改造,确定出水达标。实现处理后污水能够回用,用于绿化浇灌,目前该项目建设已经进入到关键阶段,预计在今年8月将建成投入使用。

近年来,该矿从发展大局着眼,强化环保责任意识,以打造绿色矿山、推动绿色发展为目标,合理规划矿区布局,美化矿区环境,健全体制机制,完善配套环保设备设施,投资4000余万元改造原供热系统,对原有供暖燃煤锅炉进行拆除,建立全封闭储煤仓,加大危废处置和监管力度,多次就矿区、职工生活区废弃地点进行调研,利用废弃行人巷道载种出了新鲜的蘑菇,将废水回收用做降尘喷雾,将矿区“脏乱差”的物料堆放场地变成了工业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走出了一条矿井改革发展和绿色环保齐头并进的新路子。

“智”慧引领打造宜业宜居新家园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矿工似乎和煤一样,都是黑色的。“煤黑子”也一度成了矿工最无奈的代名词。

2014年4,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薄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综合应用自动化、视频、通讯、控制、计算机等多种技术远程遥控生产。矿工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坐在地面采煤”,这个几代煤矿人期待的井下智能化“无人开采”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少人则安,无人则安。”黄陵矿业公司董事长雷贵生到该矿调研时,针对该矿生产装备落后、生产效率低、工作强度大等现状,现场确定了智能化矿井建设的目标。

2019年,该矿首个应用智能化采煤工艺的106综采工作面落地运行,建成了井下和地面监控中心,并将液压支架、采煤机、运输设备、泵站等设备监控系统进行集成,具备了采煤机记忆截割、液压支架自动跟机、监控中心、远程操控、视频自动跟机切换、LED智能照明等功能,实现了综采工作面设备集中控制与管理。

今天,在该矿智能化控制中心,矿工们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坐在操作台前,轻点按钮,井下的采煤机、刮板机、皮带就缓缓启动,屏幕上实时播放设备运行状况视频,割煤、推溜、移架、运输等各项作业程序。

近年来,该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聚焦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在矿区、职工生活区栽种草坪、花草、树木,丰富景观配置,建设完善休闲娱乐设施,为职工提供了四季常绿、富美和谐、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打造出了绿色发展的生动样本。(范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