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万物勃发。在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双龙煤业,生态农业苑中的山楂树上,嫩绿的果子挂满了枝头,蔬菜大棚中的各类有机蔬菜长势喜人,百米井下的工作面,在智能化驱动下,绿色开采已经成为现实。
“过去春冬季节,整个矸石山一片荒芜,没有一个人愿意来这里。”作为一名在矿区生活了十来年的老职工,正在矸石山健身的马本智颇有感言。
在矿井多年的开采过程中,煤矸石作为煤炭开采的伴生矿被运至地面,按照当时工艺进行填埋处理,逐渐形成一个占地约14亩的“荒山”而无人问津。
2019年,该矿启动了矸石山治理工程。面对治理难度大,没有经验借鉴,存在安全隐患等重重障碍,该矿多次邀请省内外生态治理专家深入矿区实地考察,因地制宜、科学部署,决定采取开挖再逐层覆土的一次性治理方法对矸石山进行“根治”,并在其上种植果树,搭建蔬菜大棚。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深埋的矸石重新开挖破碎后再进行逐层填埋,并根据矸石山的坡度、形状等进行功能板块划分,设计出山楂园、樱桃园、油葵园等多个功能性园区,并率先建成了两座占地约12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一年后矸石山焕发出了崭新的容颜,不仅仅实现了青山矸山一色新,每年还累计产出各类瓜果蔬菜25000公斤,产生经济价值5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荒山变效益”。
“通过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现在采煤机已经实现了绿色开采。”该矿综采队队长马晓峰说。
做好绿色开采,让黑色的煤炭与绿色的山水奏出最完美的和谐音符。该矿结合矿井实际,引进了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基于薄煤层的地质动态智能化综采装备并成功应用,铺设信息光缆25000余米,建成井下基站142座,实现了只要坐在地面,轻轻按下按钮,滚滚“黑珍珠”便能够欢快地奔向地面封闭式煤仓,使整个过程实现了“采煤不见煤”。
通过不断深化矿井生产系统优化,对掘进成套设备的升级换代,充分应用拱形迈步支架、惯性导航和泡沫除尘技术,使掘进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生产环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整个掘进过程实现了精准、高效、低尘的目标,职工彻底从过去繁重的劳动强度中解放出来,切身体会到现代化绿色开采带来的巨大收益。
“通过不断探索,我们已经让这四十亩土地产生了经济价值。”该矿地测部副部长杨维博介绍说。
在距离该矿约五公里的王村沟村,前些年因集体搬迁,造成部分土地得不到有效开垦,40亩的良田即将荒芜,成为撂荒地。得知情况后,该矿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快速出击,充分发挥驻地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对王村沟的40亩土地进行流转后进行整体规划,平整土地、开挖水渠、调整种植结构,在短期内便让这片土地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以一企之力带动一方群众创收增益。
“山不仅要常绿,水还要长青,沮河是最终汇入母亲河的一股清流,我们必须要不遗余力地治理好。”该矿行政部部长王晓阳说。
一直以来,该矿便高度关注沮河水治理,常态化进行淤泥清理,河道加固等工作,为保护沮河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22年起,该矿在原有基础上主动发力,再次将生态治理的重点投向沮河,对长约300米的河道淤泥进行深层清理,疏通了河道水流,并将河道拓宽至10米,稳定了河水流速,保障了汛期安全,利用混凝土钢筋浇筑工艺建成河道护坡,对占地约6亩的河堤进行平整培土绿化,累计种植景观树种300余棵,使这条宝贵的“绿色带”更加美丽宜人。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坚持生态环保治理先行,书写好新时代的绿色文章。”该矿党委副书记、经理仲照海说。(穆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