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着50余年历史的老矿区如何开启智能化变革?针对渭北复杂地质条件及体量小、基础差、困难多等自身特点,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智慧矿区?站在煤炭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岔路口,澄合矿业公司不等不靠,仔细研究,将智能化技术与传统生产方式深度融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澄合实际的智能化建设道路,力争通过数智赋能,激活老矿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精准施策,打造务实高效智能开采模式
“作为渭北老矿区,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智能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坚决不能搞‘大水漫灌’,要以‘实用、管用、好用’为原则,建设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富有澄合特色的智慧矿山。”今年初,该公司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邓世龙在“四化”建设推进会上说道。
近年来,该公司立足自身实际,积极与科研院校及先进装备企业深度交流合作,在智能化装备的技术路径和设备选型方面开展大量深入细致的研讨工作,因地制宜,在现有成熟装备的基础上对关键工艺和关键环节进行再分析,再论证,再优化,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传输、监测监控、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采用各类传感器、红外线、视频跟踪、惯性导航、自主学习等手段,实现数据融合,数字孪生,达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精准控制、精准开采,确保智能装备与复杂地质条件最佳匹配。
“我们根据矿井地质构造和快掘装备前期使用情况,对董矿分公司掘锚一体机改造18处,对山阳、西卓快掘装备上加装滑移平台,减少控顶距,实现快速掘进支护,着力打造独具澄合特色的采掘装备。”该公司机电动力部负责人表示,董矿分公司掘锚一体机于2020年8月投入使用,经改造后,掘进效率提高了25%,创下了掘进单进进尺541米的佳绩。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相继建成渭北复杂地质条件下智能化精准开采系统3套,提高功效30%,单班作业人员由25人减少至16人;TDS智能矸选及充填系统实现了矸石不升井,置换原煤产生效益约813万元;智能电网、生产辅助远程集中控制等83个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减员150人。
强化培训,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团队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对于老矿区来说,加快建设一支匹配智能化矿山发展的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为进一步提升人员素质,该公司对标“一流企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不断加强交流和学习,积累智能化建设管理经验,充分吸收利用山东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及黄陵矿业、陕北矿业等兄弟单位矿井智能化建设成果,及时借鉴经验,在人才培养方面出实招、下实策。
“公司先后邀请了科研院所、先进装备企业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抽调矿井一线作业人员,派驻设备厂家全程跟踪学习设备的制造、安装和操作等内容,确保设备‘到货就会安、安好就会用’。”该公司机电动力部业务主管雷琳博说,仅2021年,公司就先后组织了《陕西煤业智能矿井建设标准及验收办法》培训1次,“四化”建设专题培训6次,共计培训人数310余人次。
据了解,今年五月份,该公司所属西卓煤矿46名综采队职工被派往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进行专业化系统性培训学习,重点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智能化采煤技术、智能化采煤系统构成、综采设备基本结构原理及操作检修方法等方面进行学思践悟,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本领,为后期矿井联合试运转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目前,参培人员已全部学成返回,并迅速投入相关岗位,熟悉掌握新安装的智能化综采设备。
火热实践,矢志为老矿区装上“智慧大脑”
近年来,山阳煤矿公司渭北复杂地质条件下智能精准开采系统与董矿分公司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精准开采系统、煤巷掘锚一体机相继在井下运行,山阳煤矿公司建成煤巷快掘快支成套设备,百良公司建成陕煤首套井下TDS智能矸选系统及充填系统,首个巡检机器人在山阳煤矿公司主排水泵房投入运行……这一系列的成果,正是智能化矿山建设在澄合的火热实践。
为加速构建老矿区的“智慧大脑”,该公司先后制定下发了《煤矿智能化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21—2023)》《关于加快“四化”建设的工作安排意见》《“四化”建设及运行管理办法》《关于开展智能快速掘进系统建设应用专项活动的通知》等一揽子文件,编制了山阳、西卓煤矿智能矿井建设整体规划方案,设立了煤矿智能化建设领导机构,成立了“四化”建设推进办公室和13个智能化建设子系统工作专班,明确了建设内容和技术路线,全力推进符合澄合特色的复杂地质下煤矿智能化建设。
“今年,我们将以《陕西煤业智能矿井验收办法》为评价依据,按照一矿一策的原则,把西卓煤矿建成Ⅱ类高级智能矿井,把山阳、董矿建成Ⅲ类高级智能矿井,把安阳煤矿建成Ⅲ类中级智能矿井。”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3年,澄合矿区将逐步建成“1个核心网+N个应用模块”的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对煤矿监测、控制、业务流程等系统集中融合共享,实现全矿井管理的智慧决策。(薛双娟)